淞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师陵园祭:四百年家国记忆的重生

[复制链接]

457

主题

471

帖子

260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6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师陵园祭:四百年家国记忆的重生[color=rgba(0, 0, 0, 0.3)]

原创 [color=var(--weui-FG-2)]老树 [color=var(--weui-LINK)][url=]莆田陈氏[/url]
2025年11月19日 18:41 福建
[color=var(--weui-FG-HALF)]
撰文/老树   编辑/光炳  光伟—————————●————————— (陈经邦墓园所在地——仙游郊尾新和村观音山)
                      ◎题记◎

四百载光阴流转,国师陵园静卧山野,曾湮没于荒草荆棘,今重焕肃穆庄严。此间,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长眠之地,不仅是家族记忆的载体,更是一部家国兴衰的史诗。当宗亲身着绛红祭服,循彩旗指引踏上崎岖神道,十音八乐悠扬回荡,古墓残碑诉说着风雨沧桑。从皇帝钦赐到文革劫难,从荒芜残破到修缮重生,每一块回收的石构件都镌刻着历史的重量。今日祭典,香火袅袅,祭文声声,不仅是血脉的追思,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古墓无声,却以石雕碑文为证,提醒后人:家国记忆,当在敬畏中重生。

陳經邦,字公望,號肅庵。言子。嘉靖乙丑會試第二人,改庶吉士,授編修,轉諭德,掌坊事。進侍讀學士,掌院事。擢禮部侍郎,加太子賓客。轉詹事府詹事,教習庶吉士,轉禮部尚書兼学士。贈太子少保。有《羣玉山房詩集》行世。文章结集为《陈尚书疏议》2卷,《东宫讲章》《经筵讲章》各15卷。
(大宗伯第,国师陈经邦位于莆田城区的府第)

                     ◎上篇◎

11月18日上午8时30分,莆田兴化府文化古街“大宗伯第”前,60余位身着绛红色祭服的“榄巷陈”宗亲肃然列阵。这支由榄巷陈氏族人组成的队伍,今天将赴仙游县郊尾镇新和村,祭拜明代国师经邦公。我受莆田市陈氏委员会名誉会长陈国森、会长陈建煌和执行会长陈文泰及秘书处同仁陈宏铭的嘱托,随同榄巷陈氏宗亲参与今日的祭祀盛典。9时30分,祭拜车队抵达新和村香田里观音山山脚。

(陵园入囗的文保石碑)
(彩旗指引的神道)

陵园的神道入口,一方石碑静立,刻着“陈经邦墓园”五个大字。细读碑文,得知陈经邦墓园为仙游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于1983年4月18日由仙游县人民政府所立。通往陵园的古神道,本是一条承载着历史与敬意的神圣之路,如今却饱受侵占与杂乱之困。周边山田肆意扩张,将古神道紧紧包围,环境凌乱荒芜。中间一段道路,更是被村民私下占踞,辟为养牛场,导致众人无法直接通行,只能无奈地沿着村道绕行登山。为防宗亲走错,丛林间插有彩旗导引,风吹过,旌旗拂动,思念之情随着脚步声在心头蔓延。

还未抵达墓地,悠扬的莆田十音八乐“大鼓吹”乐曲便传入耳中。循声望去,原来是几位先行到达墓园的宗亲,他们正忙碌地清除陵地周围的杂草枯枝,那虔诚专注的神情,令人感动。

通向寢地的山路,弯弯曲曲,宛如羊肠小道,严格来说,根本就算不上是一条可通行的小路。两旁林木蔽日,杂草荆棘丛生,行人稍有不慎,身上便会沾满许多尖利的刺芒,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难。然而,就在这树林深处,赫然隐伏着明代万历皇帝国师陈经邦的寢墓,显得格外肃穆庄重,尊贵威仪。

(陈经邦“凤”形陵墓)

(神道的大碑坊,上刻“皇明钦赐祭葬”)

据史料和榄巷陈氏族谱记载,陈经邦墓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皇帝钦赐祭葬,谥号“文恪”,按明代官宦墓葬规制布局。坐东北向西南,墓丘为砖石砌筑,平面呈“凤”字形,面阔 20 米,进深 20 米。墓前置石翁仲、石马、石羊各一对,神道碑一通,墓道坊 3 座,下马牌 2 块。墓碑圆首,高 2 米,宽 1 米,刻有“宫保尚书,文恪陈公墓”字样,占地面积达 600 多平方米。

(神道碑,由时任内阁首辅叶向高主持立碑并书写碑文,详细记述了陈经邦的生平事迹)

神道碑由其门生、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主持立碑并书写碑文,内文详细记述了陈经邦的生平事迹,充分反映了其作为礼部尚书兼国师的显赫地位。


(神道的石祥兽)

然而,历经 400 余年的风雨侵蚀,民国时墓园部分设施已有损毁。四九之后,尤其是“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横行,一切“封建残余”都被视为砸烂的对象,墓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侵害。神道碑赑屃首被砸,墓丘坍塌,翁仲、马、羊等石雕或丢失或残破,古墓荒凉残破,遗址被灌木林莽覆盖,仅存石羊一只,残缺石马一匹,令人唏嘘不已。

(修复后的陵墓)
2023 年冬,在仙游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新和村支书郑庆金和村老协会会长黄金梅等人积极配合,莆田市陈氏委员会和榄巷陈氏理事会募捐筹款。次年春天,陈经邦墓及神道碑修缮首期工程初步告竣。修复后的寢墓,所有石构件、石材均是散落在民间的原墓旧物回收,并按旧墓遗迹照原貌修建,重现了明代国师陈经邦陵园昔日的神采与风貌。一代国师,终得安宁;榄巷子孙,至诚直孝。古墓无声,历史有痕,这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敬仰,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守护。

在陈经邦墓园文物保护工作中,当地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尚显不足。散落民间的石人、石羊、石马、石坊件、下马牌等构件,本属陵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今却沦为部分村民待价而沽、牟取暴利的私有资产。更有甚者,某些人公然侵占神道与寢墓用地,成为阻碍文物保护的“钉子户”。对此,仙游县政府必须强化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切实履行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职责。不忘初心,不负人民!

(  主祭陈光炳、陈志鹏(右一))

十时吉辰,天朗气清,乙巳年明代国师陈经邦墓秋祭典礼庄严启幕。宗亲们整肃衣冠,神情庄重肃穆,主祭、陪祭人各就其位,秩序井然。礼炮轰鸣,乐声悠扬,拜祭之礼正式开始。先由榄巷陈氏理事长陈光炳,怀虔诚之心,敬祀“后土”福德正神土地公,祈愿先祖安息,福泽绵长。

(陈光伟颂读祭文)

接着,副理事长陈光伟恭敬深情朗声颂读祭文。文曰:“先祖一代帝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达则济世,于朝堂之上,为教育谏言,惠及万千学子;穷则急流勇退,独善其身,其高风亮节,为人处世皆为万世楷模。故榄巷陈氏得以诗礼传家,忠孝报国,代代相传,光耀桑梓。现之嗣后,托祖上之福泽庇荫,家学流芳数百载,家道兴旺不止。后辈中,政坛明星崭露头角,学界翘楚声名远播,商业领军纵横商海,法界名流捍卫正义,匠艺巨挚传承技艺,时有涌现,实乃家族之荣光。先祖之陵园,几经修缮,终成今日之状,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榄巷陈氏家族后人,当饮水思源,秉承祖上尚之遗风遗德,方不负先祖期望。今先祖坟前,祭以此文,与宗族亲共勉,愿先祖九泉之下,佑尔子孙,家族昌盛,世代荣光。”

(伏惟尚飨,虔诚献祭,福泽绵长)

随后,主祭陈光炳、陈志鹏代表众宗亲向经邦公敬上高香,奉上美酒。缕缕清烟,袅袅升起,五谷酒香,弥漫四周,化作榄巷陈氏对先祖无尽的思念与崇敬。

依循古制,众人行三鞠躬之礼,依次进香、礼拜、焚烧纸钱,礼成。鞭炮声骤然响起,火光映照间,祖德馨香,绵延不绝;祖训家风,似明灯长燃,照亮前程。愿我辈陈氏宗亲承先人之志,继往开来,共谱华章,让祖德之光,永照人间。

(依循古制,众人行三鞠躬礼,依次进香、礼拜。)

                      ◎中篇◎

午餐时,榄巷陈氏理事长陈光炳举杯向宗亲们表示感谢,并特地致谢莆田市陈氏委员会陈国森老会长,和市总陈其他宗亲为修复陈经邦墓园的努力和付出。在场的几位涵江陈桥榄巷宗亲为家宴上其乐融融的氛围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所感动,当场捐资2600元。另一位榄巷宗亲陈肇伟也乐捐500元及两箱上等葡萄酒,囊助今天祭拜之行,大家鼓掌喝彩。

(墓道上的石碑坊)

餐后,众人怀着崇敬之情瞻仰墓园的古石坊。墓道立有三坊,南坊、中坊和西坊。南坊为大石碑坊,横梁镌刻着“皇明钦赐祭葬”六个大字,四柱三开间,宽约10米,高约6米,巍峨壮观,因道路隔断,此次无法成行,甚憾。中坊与西坊为单门石碑坊,两柱一开间。中坊横梁匾上书“宫保学士”背书“天部命卿”,传系叶向高为纪念恩师亲题。中坊门朝莆田方向,从中坊挥鞭,直通莆田方向古官道;西坊门向仙游城,从西坊出发,为通往仙游城古驿道。因历史原因,西坊被人为毁圯多年,去年(甲辰)十二月又觅得散落于民间的的旧石构件重新修复,现矗立于天凰寺山门前。正面上书“天国名师”四个楷书,笔法严谨,线条稳健,形体方正,重心稳固。意喻经邦公一生磊落坦荡、厚德载物。

(莆田城内西岩寺,原是陈经邦的西岩精舍)

趁着游览的间隙,我请教陈光炳会长:陈经邦作为明代莆田籍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曾担任明神宗帝师,他辞官后隐居莆田,但陵墓却选址在距离莆田城区数十公里的仙游县郊尾镇,这一选址在交通不便的明代显得颇为特殊,因此引发后人对其原因的猜测。‌

(归隐林下,陈经邦向其门生、时任内阁首辅叶向高等大臣劝化募资,重建龟洋古刹。寺中今存有国师手书“天上楼台山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柱联。)

陈会长解释道:关于其选址仙游的具体原因,目前并无确凿的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陈经邦生前有次途经郊尾镇新和村,发现当地山形前后皆似腾飞的凤凰,认为此地风水极佳,符合“凤”形墓葬的吉兆,遂决定在此建墓。凤形墓通常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山体轮廊模拟凤凰展翅或飞舞的姿态,喻意“展翅凤凰”或“凤凰来仪”。再者,凤凰作为祥瑞之鸟,象征权力与吉祥,这种“凤”形设计也与其一品尚书的尊贵身份相符。明代飞凤穴多强调“金榜题名”“富贵双全”等世俗吉兆。

(作者老树在“天国名师”石碑坊前留影)此次随榄巷陈氏宗亲祭祖之行,我感想多多:四百年前,叶向高在此为恩师立下“天国名师”的石坊;四百年后,榄巷陈氏子孙依然循着彩旗指引的路径,完成这场崇宗敬祖、慎终追远的对话。当“大鼓吹”的乐声再次响起,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家族传承,从不单独在族谱的墨迹里,而在每一次躬身祭拜的虔诚中,在每一块被重新安放的石碑上。

(兴化府古街,陈经邦祖居地,为莆田“”榄巷陈”发祥地。有名联“荔城榄巷尚书里,燕子春风仆射家”,讲述榄巷世家辉煌族史)

文末,我且引用北宋诗人陈经邦咏《南雁山》一诗,借以讴歌这位距宋四百多年之后超然出世、与诗人同姓同名的明代国师陈经邦自由翱翔的隐逸情怀,作为结语:

老从神武挂尘冠,要与傍人分碧山。
障落风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双鸾。
云间隔断尘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宽。
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飞过万峰间。


                      ◎下篇◎

附文一:
祭经邦陈公文

公元2025年11月18日,农历己已年十月廿九日。正值秋肃阳暖,壶山澜水,瑞气祥云之际。莆阳榄巷陈氏一族子孙在仙游郊尾新和村香田里观音山“明宫保尚书文恪陈公墓”前,凭吊祖先,并告慰陈家列祖列宗。

先祖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十月二十二日,卒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二十九日,享年七十九年岁。其仕途,始于嘉靖四十三年,即28岁为福建乡试第十名举人;29岁,礼部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七名进士;30岁时,选庶吉士;31岁,即授翰林院编修;36岁时,充东宫太子朱翊钧讲读官;同年八月升级为日讲官奉侍万历帝左右;47岁时,升礼部尚书并学士;48岁,寿宫役兴,辅臣与言路二、三君议异,先祖奉令复视,不尽如辅臣指。坐此被言,于是多次上疏乞归,帝允后遂返乡。先祖一表人材,学富五车,仪度庄雅,进退雍容,上常呼曰“白面书生”;每进讲,明白恳切,音吐洪亮,上听之动容。上御书“责难陈善”赐之,这是对先祖的最高嘉奖。辞官归之乡里三十载余,深耕莆阳教育,普施慈善,令乡人交口赞誉。在城内盖“西岩精舍”继续学习,并与友人和诗对饮,尽显隐逸风雅。林居三十年,没也,赠太子少保,录一孙入太,予祭葬,仍加祭一坊。著作有:《群玉山房诗集》《陈尚书疏议》二卷,《东宫讲章》《经筵讲章》各十卷等等,不以一足。

先祖一代帝师,达则济世,履向上对教育谏言;穷则急流勇退,独善其身。其为人处世皆为楷模。故榄巷陈氏得以诗礼传家,忠孝报国,代代传承,光耀桑梓。现之嗣后,托祖上之福泽庇荫,皆以家学流芳数百载,家道兴旺不止。后辈政坛明星,学界翘楚,商业领军,法界名流,匠艺巨挚,时有涌现。
先祖之陵园,几经修缮,终成今日之状。榄巷陈氏家族后人,当饮水思源,秉承祖上尚之遗风遗德才是。今先祖坟前,祭以此文,与宗族亲共勉,愿先祖九泉之下,佑尔子孙。
众亲叩拜,祭礼告成。
(注:本祭文由榄巷族裔、大律师陈光伟敬撰)

(供奉于西岩寺的陈经邦塑像)

附文二:陈经邦诗十一首

蘭陔詩話:
神宗在東宮,肅庵為講讀官。及登大寶,日侍經幃,寵遇甚渥。嘗命詠御前筆、墨、硯、劍,立成《千秋崴》《萬年歡》《慶春澤》《齊天樂》四闕。又應制諸詩賦,皆稱旨。上大悅,書“責難陳善”四大字賜之。及典春曹,盡反張江陵操切之政,士氣為之一伸。後與柄臣論事不合,年四十赋歸。築西巖精舍,與里中諸名士唱酬,優遊林泉三十餘年。其詩格律宏雅,氣度舂容,質而不浮,麗而有則,足稱名家。有《羣玉山房詩集》。


(1)遊西湖天竺,宿李岣嶁山房
山行興忘歸,夜造幽人境。
松篁三徑昏,烟雨千嵓暝。
林鴉驚炬散,野鹿避人挺。
藤蘿天際迷,鐘磬雲中引。
山深幽事多,地僻塵慮屏。
空谷有白駒,靈關守玄牝。
乃不厭將迎,為我欣延領。
坐久席更親,宵分燭猶秉。
緒談漸亶亶,高義真炯炯。
衡廬述窮搜,華岱誇歴騁。
紫芝忽歌商,白雪還唫郢。
茅堂泉聽清,竹榻雲棲冷。
夢已到丹邱,耳即濯清穎。
始悟靜者閒,嗒然發深省。

(2)卜隱巖西有作
緬懷故山賞,决策謝軒蓋。
偶然卜茲隱,靈勝如有待。
誅茅發奇石,疏澗得清瀨。
林壑秀相挹,峰巒鬱如帶。
升高一縱目,海色逈明昧。
有田在岩阿,分水注畎澮。
課僮習農務,倚杖立牛背。
秋深秫已熟,客至魚可鱠。
落日閉松扉,寥寥息羣籟。
兀然坐其中,了與幽意會。
即此托冥栖,何必方之外?

(3)秋風吟
蓐收搃新轡,四序已半過。
驟景去不返,芳辰來無多。
玉露沾野草,金飆振庭柯。
仰視河漢流,皎皎生凉波。
常恐荃蕙晚,離思當奈何?
徘徊不能寐,慷慨還自歌。

(4)吊淮隂
淮隂城下秋水奔,淮隂祠前秋日昏。
萋萋極目盡芳草,可憐何處懷王孫?
王孫宿昔貧未遇,一釣飄零逐烟霧。
時來拜將不受呼,登壇慷慨開雄圖。
羽檄星馳下萬壘,金戈電掃空四海。
歸來報德揮千金,少年肉袒轅門深。
功名蓋世威震主,漢家養公如養虎。
當年攝足藏危機,天下已安將安歸?
龍顏未必非烏喙,齊客蒯生曾相背。
竟緣形似生疑猜,舍冤鍾室真堪哀。
未央君臣轉相賀,百戰元功同一唾。
至今壯士悲良弓,不應早致高鳥空。
高鳥空兮弓已矣,嗚咽千年寄淮水。

(5)大田道中
欲向金門去,那堪白髮分。
登程家漸逺,回首日將曛。
萬木鳴疎雨,千山隱暮雲。
鉤輈何處響?偏送客愁聞。

(6)淮隂懷古
日落淮隂渚,烟寒圯上橋。
伊人俱寂寞,舊國縂蕭條。
絳灌名虚伍,喬松跡共遙。
存亡千古事,猶自話漁樵。

(7)乞休後
宦情元偃蹇,世路况艱虞。
短杖惟三徑,扁舟自五湖。
詞應裁棄婦,論可著潛夫。
聞道東園竹,依然覆酒爐。

(8)送姚巽卿入楚
楚鄉豈不逺,遊子欲何之?
啼鳥臨三戶,愁雲帶九疑。
關山天際斷,時序旅中移。
到日應搖落,能堪宋玉悲。

(9)燕山懷古
薊門野望曠悠悠,感慨荊卿此舊遊。
報主但能憑匕首,許身何用問刀頭?
獻圖計拙秦庭逺,擊築歌哀易水秋。
壯士于今空已矣!寒風落日使人愁。

(10)新寒
水上蒹葭玉露凉,西風蕭淅灑衣裳。
日臨大野荒荒白,山隔浮雲渺渺蒼。
千戶寒砧驚落葉,百年短髩恨繁霜。
莫言宋玉偏悲切,秋士由來意自傷。

(11)送邱紹孝參軍長沙
賈生才調世無倫,前席重承漢主詢。
君到二湘秋雨冷,為予投賦吊靈均。


——————————●——————————

莆田陈氏/祭典/国师陵园祭
标   题:   国师陵园祭:四百年家国记忆的重生      
字   数:6100字
(老树于莆田市陈氏总会2025.11.19)


                        (哈,我是老树)

[color=rgba(0, 0, 0, 0.9)]老树自白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陈国树,笔名老树、蒲风,原某报编辑。历任《莆田慈善》《莆商》《世界莆商》《佛教艺术》等刊物主编。编纂出版多部工艺美术专著和地方文史书籍,现供职莆田市陈氏总会秘书处,为《莆阳陈氏》会刊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